产品展示

创一代王健林与富二代王思聪,谁更幸福?




创一代王健林与富二代王思聪,谁更幸福?

提一个问题,假设你是一个普通人,现在给你一个可以转换身份的机会,你是愿意当创一代王健林?还是当富二代王思聪?

大多数普通人的第一相望,应该是富二代王思聪。当王思陪多好啊!不需要自己奋斗就有了很多钱,吃喝玩乐随心所欲,真是快意人生啊!

普通人日日为生计而忙碌,突然间实现财富自由,能够抛开一切生计烦恼,自然会有一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解放感涌上心头,这时候诗与远方的说法都成了矫揉造作,主打一个放松心情,随心所欲,连脑筋都懒得动。这是普通人求而不得的,若能得之,料想应该快乐无比。

但问题是,王思聪本人的感受又是如何?

普通人想象中以为很快乐的随意玩乐场景,体现的是普通人的欲望。但可以想象的是,王思聪不会有普通人的那些欲望,普通人欲望中的那些场景,并非王思聪的“求而不得”,而是他的家常便饭。既然如此,王思聪又怎么会有普通人想象中的快乐感?

人生在世,首先当然是求生存,在生存之后,人生是否快乐幸福,其实就是一个心情感受问题。在欲望中,人总是对他求而未得的东西很有兴趣,以为得之之时,感受必定快乐无比。但在很多事情上,人得之之前的欲望,与得之之后的感受,其实并不一致。这一点,不难举出很多实例。

而且,这里面还涉及到感受快乐的能力问题。

球盟会

创一代王健林与富二代王思聪,谁更幸福?

苦乐相依,感受快乐的能力基本都源于曾经的痛苦。没有吃过相应的苦,也就很难感受到相应的乐。普通人羡慕王思聪,是因为普通人身在缺钱的“苦”中,正吃着苦,有着很好的感受有钱的“乐”的能力。突然能够象王思聪一样有钱,至少将要得之时,与刚得之之时,是快乐无比的。但王思聪没有受过这样的苦,也就缺乏感受相应的乐的能力,他并不会因为有钱就感受到乐。

可以举一个食物方面的例子来做类比说明。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普通农村人,小时候有口饱饭吃就感觉很幸福,现在食物丰富了,相应在食物方面感受到的快乐虽然比之当时差了很多,但总体上还是能够感受到乐。现在的小孩子则完全不一样,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了,其中很多人却以吃饭为苦,需要爷爷奶奶追着喂饭。他们从食物中感受到的快乐,相对于长辈要少很多,但感受到的痛苦却要多很多。

再者,如先师梁漱溟所言,人生意味最忌浅薄,浅薄了就牢宠不住人的生命。王思聪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他的人生趣味会停留在吃喝玩乐上?人是社会性动物,王思聪也有社会情感方面的需求,不愁吃喝的他在这方面的需求较之常人实际要更盛。但和他交往的人,先都知道了他有钱,他也知道对方“知道他有钱”,在这种情况下,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别人是真的看重他本人,而不是看重他的钱?如此,在他的内心中,当然会有“朋友遍天下,知音有几人?”的感慨。

其父王健林就不一样了,早年未发迹时,就算没有吃过大苦,至少感受过普通人的生活。知苦即能知乐,王思聪毫不在意的有钱人的生活,王健林还是能够从中感受到一定的快乐,虽然不如普通人感受之深。而且,他虽创业成功,但正所谓创业艰辛,王健林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吃过苦受过累,不消说得。而这些苦与累,其实都在不断提升他的快乐感受能力。

在社会性情感需要方面,王健林的满足感则要比王思聪大很多。首先他的家庭稳定和睦,虽然可能因为王思聪而有些遗憾,但也还过得去。事业方面,他的万达企业曾经无限辉煌,现在也不算太差。中国原有的那些大型房企,现在基本都陷入泥潭,唯有万达基本上把该还的钱都还了,而且他没有向外转移资产,能够抬头挺胸做人。能做到像王健林这样的房地产类企业家,实在没有几个,王健林自己也可以满足了。而且王健林走到外面,也能感受到,有太多的人是真心敬重他,而不是象外面的人重视王思聪,基本上只是因为他有钱。

所以,从人生感受来说,王健林实际要比王思聪幸福得多。

当然,这也不是说王思聪就没法可想。人生情感的寄托有许多方式,并非只有商业上的创造。只要他想,就会有出路。

从洗碗工到商界女王:殷桃角色的“野蛮生长”

殷桃在《温州一家人》《鸡毛飞上天》《凡人歌》中塑造的三个女性角色,分别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、市场经济浪潮与现代都市转型中的“女强人”形象。她们既承载着时代烙印,又以不同维度的生命力诠释了女性在逆境中的...

十首最美《长相思》:也许明天,也许来世!

第一最好不相见,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,如此便可不相思在爱情里,没有逻辑正如这“相思”二字让多少人一面怅恨,一面向往含蓄的古人让一场缠绵的相思化作流传千古的词牌《长相思》填入不同的字句,唱出相...